戏曲的艺术元素是什么

0 26
戏曲的艺术元素是什么 中国戏曲的艺术元素十分丰富。与其笼统地称戏曲为“综合艺术”,不如说不同的“戏”是不同艺术元素的“组合”。 不妨梳理一下当代戏曲所包含的...

戏曲的艺术元素是什么

中国戏曲的艺术元素十分丰富。与其笼统地称戏曲为“综合艺术”,不如说不同的“戏”是不同艺术元素的“组合”。

不妨梳理一下当代戏曲所包含的艺术元素。

(1)情节故事元素——西方理论以“演员”、“观众”为戏剧的两个基本要素,以“演员”、“观众”、“剧场”为戏剧的三要素,以“演员”、“观众”、“剧场”、“剧本”为戏剧的四要素。在戏曲中,情节故事作为戏曲要素的被强调,始于王国维所界定的“戏曲者,谓以歌舞演故事也。”亦即文学剧本的要素。此前,在文坛上,情节故事的元素主要表现在笔记小说(“传奇”)和通俗小说中,与戏曲同被视为“小道”。

“故事”的受到重视,并作为“文学”进入正统文坛,乃至大学学府和“叙事学”的研究领域,自然是一大进步。有的戏曲剧目是以情节故事和“文学”见长的。(2)语言元素——这个问题与文学相联系。

如上所述,中国语言本身具有音乐性。戏曲语言包括诗词歌赋的“唱”、文言色彩的“韵白”、日常方言的“口白”,表现为“曲牌”、“板腔”、“引子”、“数板”的多样的语言形态。至于因“南腔北调”的方言差异而带来的“声腔剧种”,则另作别论。

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,它们没有太大的区别。(3)表演艺术元素——即业界常说的唱、念、做、打“四功”,也就是所有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功。“四功”都联系着“情”的表现。

过去,表演艺术仅仅被视为“技艺”,文坛不重视,甚至鄙视。清中叶康熙、乾隆以后,戏曲作为“场上艺术”的本体崛起,其表演艺术受到了公众的青睐。在剧坛和艺坛上,戏曲演员渐渐上升为“表演艺术家”,地位与剧作家并列,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文人的位置,这意味着社会文明和艺术的进步。以上三个元素可视为“以表演为中心”的传统戏曲艺术的本体。

20世纪前期,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以来,包括戏剧在内的西方文学艺术形态和以古希腊《诗学》为标志的艺术分工理论被引入中国,相关的艺术形态有了长足的发展,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,另外三个元素在当今戏曲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。(4)“原艺术”元素——如上所说,即古希腊《诗学》所称诗歌、音乐、绘画、雕塑、建筑五大艺术。这五种艺术形态互相不可替代,日后有各自的发展途径。至于舞蹈、戏剧等“综合艺术”,基本上是五大艺术元素的综合和组合(包括近现代剧场和“舞台美术”、“舞台装置”概念)。

(5)现代科技元素——现代科技成果被人们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,这个趋势不可阻挡。就中国戏曲而言,扬民族性乐舞(包括乐器、唱腔、表演)之长,补戏剧造型之短,似乎是西方话剧和剧场建筑引进中国以来出现的重要变化。特别是舞台装置、舞台布景、灯光照明等等,当代戏曲界并没有拒绝。声、光、电、雾、塑料泡沫、现代焰火被大量运用于舞台,都可以看作是艺术创作领域里现代科技元素的运用。

(6)载体、媒体元素——载体和媒体的观念基本上是在20世纪后半叶渐渐引起学界重视的。载体涉及艺术的材料;媒体涉及到艺术的传播。尤其是,随着印刷媒体、胶片摄影、电影、电视、音像制品的相继出现,在艺术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革命性效应,有人称之为艺术的“材料革命”和“工业化革命”。

在当代艺术界,无论艺术品的创作与制作、艺术语言及艺术观念的更新、艺术的传播,载体和媒体的元素都是不可忽视的。在现代人文理念下,在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中,近年来,东西方固有的民族性艺术形态出现了新的复兴。随着艺术领域里科技元素的介入,当代艺术实践中的“时空艺术”、“视听艺术”概念被大大拓展,各种艺术元素的交叉运用(包括传统艺术元素的运用)愈来愈普遍。

与此同时,艺术的载体、媒体,艺术的不同受众,艺术的传播也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。于是,与其说“五大艺术”以及舞蹈、戏剧、电影、电视等“综合艺术”的专业领域森严壁垒,不如把它们都视为艺术元素,正视跨专业人士(及非专业人士)的全社会的艺术创造。尤其在大众文化语境下,出现了类似于“散乐”、“百戏”的艺术元素的“综合”或“组合”。当今,各地旅游点和娱乐场所相继出现了一些以“情境”为名的艺术表演,分别被冠之以“情境戏剧”、“情境乐舞”、“情境武术”、“情境杂技”。

这种以“情境”为名的艺术展示,或高雅,或低俗,大都利用特定的文化景观来创造艺术卖点,属于“文化创意产业”。其实,创意者无非综合运用了各种艺术元素,重在感官层面的视听享受。在民间,在文化艺术领域,艺术形态的“混沌”现象并不乏见,而且因媒体与载体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。

借用当今广播电视的提法,叫“综艺”节目。这种以“综合”或“综艺”为名的文艺形态,有类于周秦以来的“散乐”、“百戏”、“杂戏”,可以看作是多元化时代艺术的返璞归真——其中存在着“戏”的精神,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明层次上的返璞归真。或者说,是中华“戏”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艺术回归。对此,专业艺术家们不必愤世嫉俗,认为它们不过是“大众狂欢时代”的“流行文化”,甚至指责它们是艺术的“堕落”。

笔者认为,专业艺术家完全可以积极参与其中,完成新的艺术创造。略举数例:2008年,在北京,笔者观看了由天创国际演艺公司制作的舞台演出《功夫传奇》。据称,该公司有“包括杂技、舞蹈、音乐、魔术和武术在内的30多个团队,制作过《天幻》、《梦幻漓江》等演艺作品,足迹遍及欧美。

”《功夫传奇》作为常态的武术杂技表演,2004年春曾演出于北京崇文区的“红剧场”,后来由香港中旅投资公司和深圳“锦绣中华”公司联合投资,更名为《纯一:功夫传奇》,在2004年12月重新首演,而且在国际上巡演。近几年,它已经是红剧场的“旗舰式常态旅游演出”。[9]《纯一:功夫传奇》主要以少林寺武术和舞蹈为元素,演绎“中国一座古老的寺院内一个小和尚通过考验和磨难,成为武僧及一代宗师的传奇故事”——“纯一”�。

请问中国戏曲的主要构成元素有哪些?急

中国戏曲的形成(唐朝篇)戏曲文学是戏曲艺术的基础,离开戏曲文学谈戏曲的发生、起源与形成,就会缺乏实际意义。唐朝的戏曲文学:(一)变文:又名俗讲,是通俗小说的一种,也是一种讲唱艺术,在民间很流行。

它最初是由佛教寺院以通俗故事宣传经义发展起来的,大部分内容是以宣扬生死轮回,颂扬佛法为主。

形式是散、韵结合。比较著名的变文有《目莲变文》《伍子胥变文》《王昭君变文》《秋胡变文》等。特点:人物鲜明,气氛强烈。语言音乐性强,熔铸民间口语,通俗易懂。

(二)传奇小说:由志怪小说发展而来。比较著名的作品有:元稹的《崔莺莺传》,白行简的《李娃传》,陈鸿的《长恨歌传》,李朝威的《柳毅传》,蒋防的《霍小玉传》等。特点:内容广泛、情节离奇、故事曲折,引人入胜。

唐朝的变文和传奇小说等文学作品,有很多都为后世的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。从它们的一些特点来看,能成为戏曲题材的作品,通常具有三大特性:第一,通俗性。因为只有通俗易懂的东西容易才扎根于民间,而只有这些庶民百姓喜闻乐见,耳熟能详的故事,才有可能进一步借助戏曲这一形式广为流传。

第二,故事性(或传奇性)。戏曲作品对故事的要求相当高,因为从它的表演形式来看,它要求题材有悬念,有高潮,如此才可以在演出过程中制造矛盾冲突,获得戏剧化的效果。第三,娱乐性。

戏曲作品中即便是宣扬教化的,那它也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,用娱乐(如“科诨”)等形式表现出来,要符合绝大多人的的审美欣赏和戏曲本身的娱乐性功能。而除这三性之外,戏曲作品还有文学性和思想性,也是很重要的。但文学性和思想性,那是判断一个戏曲作品是否能成为精品的决定性条件,却并不能成为戏曲题材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。在早前我曾论述过,一个戏曲精品应该是艺术和思想(当然也包括文学性)并重,后来我又说过,目前的戏曲不要过份提倡文学性,还应注意娱乐性。

有朋友可能会觉得这两个论点好象前后矛盾。其实不然,我的第一个论点是针对戏曲的精品说的,而第二个论点是对普通的戏曲说的。以京剧的《四郎探母》为例,此剧二百多年来盛演不衰。分析一下它的内容,可以说具备了构成戏曲作品的基本三元素:通俗性、故事性、娱乐性。

但它显然没有什么思想的深度和文学浓度,所以依据这一标准,只能判定它是一出好戏,而不是一出精品。再例举苏州弹词〈珍珠塔〉,通俗,传奇,娱乐性甚至包括文学性,一个都不少,但由于作品前后思想体系紊乱,表述不一致,影响到了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,也使它在走向精品的道路上裹足不前。那么现在戏曲人士有个观点,就是大呼提倡戏曲的文学性,(这种观点特别是喜欢昆曲昆虫们提得最多)那么我认为,提倡文学性本身没错,但得分清层面。前提是:首先要在满足初级阶段中至少成为一出“戏”的状态下,才可以谈文学、谈思想。

现在有些新剧目,在编写过程中,第一个层面上的“通俗、故事、娱乐”等三要素都还没满足,却先把第二个层面的文学性放到了最主要的位置,显然有点不太合适。总之,把戏曲题材编写成一本好戏,把好戏磨成一部精品,从注意通俗、故事、娱乐性到讲究文学、思想性,这都是一个按步就班,循序渐进的过程,应视不同的戏曲作品到底处在哪一个阶段而言,更应视目前整个戏曲作品创作的大环境而言,要灵活机变的分析对待。 回复:一点想法"首先要在满足初级阶段中至少成为一出“戏”的状态下,才可以谈文学、谈思想。

现在有些新剧目,在编写过程中,第一个层面上的“通俗、故事、娱乐”等三要素都还没满足,却先把第二个层面的文学性放到了最主要的位置,显然有点不太合适。"针对上文的这段思想,我想谈一点看法。首先看题目,这段笔记摘要的是“唐朝戏曲文学的特点”,再看清月摘的一系列笔记,像是在讲戏曲的发展史。

正因如此,所以卿所言“通俗性,故事性,娱乐性”,在现代的社会里,是不是一定成为一出戏的前提,我觉得是一个问号。在古代,戏曲是最综合的娱乐形式,因此它最容易符合民间,或者主流的审美趣味。因而就像现在的电视剧,故事性,娱乐性,通俗性是前提,否则就没有“收视率”,演员们就要饿肚子了。但即使在古代,一出戏也未必符合这样的要求。

举一个极常见的例子。游园这一折,可谓经典,可它有什么故事性?连基本的冲突也没有。通俗性?语言显然十分雅致,非一般百姓可解。

娱乐性?更不用提,通篇都是一个千金小姐的感怀伤春,使士大夫们扼腕叹息,清玩一番而已。我想,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阶层(受众)对戏曲(戏剧)有不同的要求。想戏曲的启蒙阶段,可谓还没有什么成套的“曲”,只是一些插科打诨,稗官野史的说唱人物,就像小学生写作文,先不讲究辞藻,而是把一个故事好好地明白地讲述下来。到了后来,开始讲究文体,讲究韵味,讲究意境,反而会慢慢淡化原来的情节性。

而昆曲已经走到了淡化情节的一步,应该说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戏剧形式了。如今,这种形式又由于种种原因而面临式微。现在是多媒体的世界,大众的娱乐心态远非戏曲可以演绎。

戏曲的受众现在开始,也许将来一直都只能是一个小众的文化行为了。不用去奢望戏曲的通俗化。所以我想,新编戏的创作,不应该仍把通。

戏剧元素是什么意思

戏剧是综合性艺术。中国古代戏曲与诗、词、文、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: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(“案头之作”),包括剧本的情节、结构、关目、宫调、曲牌、文辞、声韵等方面;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(“场上之戏”),包括唱、念、做、打以及舞台布景、音乐伴奏等,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。

因此,戏曲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,中国戏曲被称为“晚熟”的艺术。

它发端于先秦两汉,酝酿于隋唐,形成于宋金,繁荣兴盛于元,发展演变于明清。直到今天,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——京剧为代表,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,仍然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,为大家带来无穷乐趣。而昆曲,也被列为“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成为人类艺术殿堂的瑰宝。

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什么?

戏剧的基本要素有4点: 1、冲突: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。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、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。

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,更典型,更集中,更富于戏剧性。

2、台词:是剧中人物的语言。它是性格化的,是富有动作性的,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。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:对话、独白、旁白(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)、内白(在后台说话)、潜台词(即是言中有言,意中有意,弦外有音。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)等等。

3、幕和场:幕,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,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。场,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,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。 4、舞台说明: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,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。

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布景的,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、表情的,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、下场的,有关于“效果”的,有关于开幕、闭幕的等等。 扩展资料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: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,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。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,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。

而且,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,与古希腊悲喜剧、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。 戏曲的形成,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。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,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。

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,经历、明、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,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,如今有360多个剧种。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、  元代杂剧、明清传奇、清代地方戏及近、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。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,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、福州一带,是戏曲的成型时期。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,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、山西平阳一带。

盛行于元代,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。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,以至单从诗体而言,古人早就将唐诗、宋词、元曲并称。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。它在产生于元末,在明初流传,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,至万历而极盛,并延至明末清初,作品之多号称“词山曲海”。

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。它和近、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。清康熙末叶,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,被称为花部,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。 至乾隆末叶,花部压倒雅部,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,直至道光末叶。

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。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,内容包括同治、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。 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中,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,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。

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,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。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,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。

最后修改时间:
iseeyu
上一篇 2023年05月04日 20:51
下一篇 2023年05月04日 20:51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暂无评论